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

行功

行功:
前進方向是重心的後腳直直向前,靠前腳易歪,後腳跟,命門與頭頂一直線,若要外人看起來像一線,腰背頭頂會像往後倒,腰要拉胸要鬆,由臀部向前推,慢慢,前進方向是重心腳內胯向前,推動前腳直到貼地,重心換胯,不動身體為好,前腳底由前向後至腳跟,後腳盪向前。慢慢發現,腳底重心,胯,頭頂一線,腳心想由後向前推動一線向前,方易前進。重心前進到可轉換腳的時刻,尾侶一轉換,重心即可換腳。
(以上摘錄自賈師兄練功心得)
實戰練招
兩兩相對,利用腳底力量發勁。
推的時候,腳底、大腿的內外璇,要注意,丹田、命門要有勁。

陰陽手

起勢

意提後,意念在手三里,使手掌上翻,氣由前下後上,雙手上浮,浮到不能浮時,讓氣由上直下湧泉(降崑崙),雙手自然外擴
頭先看左手掌,屈左腳,右腳打直,雙手對稱,左手上右手下,直到右手碰右腳,湧泉用力,使雙手恢復水平姿勢。

人的前面為任脈,任脈的氣下沉就會從督脈再上來,督脈會控制雙手上浮,再從頂會氣直接下湧泉,雙手兩面開。先看左手,注意拇指要向後掰,左手向上向天上伸,然後氣從指尖向下鬆(注意手指要平)鬆到向下的手(手會麻脹)然後向下
手麻脹的手臂部分回正,回復手平的位置,此時氣會從麻脹的手手指尖回到關元穴。

鄭曼青的五寶



(一)檀香棒


  1. 胃脘、肚臍及關元穴丟打左右手各49下(兩端丟打)
  2. 從肋骨下緣到關元穴(使用檀香棒兩端)
  3. 從腋窩到關元穴
  4. 先直、後橫,再交叉
  5. 肱骨穴道(屁股後的穴道),後腿筋(後大腿正中間的一條筋)
  6. 腳底板(腳底凹䧟處平推)環跳穴、足少陽膽經
  7. 腳底用檀香棒兩端畫圓繞一圈
  8. 小腿外側平推
  9. 小腿內側腳脛骨旁的筋
  10. 手臂
  11. 肩頸

(二)鳥伸

(三)熊經

(四)五榖袋


  • 紅豆、綠豆、黃豆、黑豆(內黃)及白豆
  • 綠豆(綠青石)因為是石頭所以一點點就好,其他的約六兩
  • 五穀袋用工作服製作較耐,約手肘至指尖的長度


(五)靠山功

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

八卦掌防禦姿式

八卦掌的防禦姿式

一、前手為護心肘

八卦掌是內家拳的一支,運用鬆肩垂肘所帶來的勁道進行扞架、壓、捋等動作,前手在鬆肩垂肘的前提下,讓手肘左右平移到身體的中線上,此時手肘差不多在膻中的高度,如此一來,自膻中以上的空間可充份的受前手保護,尤其是心臟的位置,完整受到上臂的掩護,所以稱為「護心肘」。

二、後手護住胃脘

後手亦保持著鬆肩垂肘的姿式,拳頭在胃脘的位置,緊鄰護心肘。另外,前手在進行格架、壓、捋等接手動作時,可能出現短暫的破綻,此時即由後手微微提高補上,進行防禦或進而攻擊。


三、防禦姿式的要領

(一)手肘與肩膀呈45度角

為完成護心肘,手肘與肩膀會自然呈現45度角

(二)拳眼對尺澤穴

意念在腕骨穴,手肘下沉,拳眼會自然對準尺澤穴,可以產生前臂的勁道,也會經由一動作將前臂的肌肉平均分布在前臂的骨頭上,避免較易受傷害的骨頭或穴道在防禦時受到碰撞,此時前手手肘凹陷處會輸上。

(三)勞功穴對應手肘

保持勞功穴對應前手手肘,雙手與胸膛維持一個圓,自然含胸拔背,產生勁道。



貼牆功

作法
兩腳平肩寬
人面對一堵牆、一扇門或一面鏡子,站立,鼻尖觸牆,腳尖也觸牆。
鼻尖貼牆慢慢下蹲,直到雙腿徹底彎曲完全下蹲,雙臂抱住下蹲的雙腿。

注意事項:
做功時一定要專注於脊椎的直立與身體的平衡,否則就會向後傾倒。
下蹲、起立次數由自己有把握為準,多少不限,但每次起碼庄有9次以上,然後以9為倍數逐漸增加到18次,81次。

此法看似簡單,但剛開始有難度,腎氣不足之人,無力蹲穩,起立乏力,重心往往向後傾斜倒地,所以剛開始練習必須將雙腳腳尖稍稍後移,具體尺度自己把握,保持重心穩定即可,然後慢慢下蹲及起立。

前俯後仰洗髓功

前俯後仰洗髓功(前伸後蹬)

前俯

膝蓋內扣,髖要打開,肱骨、肛門要開,夾脊要鬆。
命門處壓平向下

後仰

命門仍為下壓,以湧泉穴施力將身體撐起,等站定後,雙手撐住命門處,由湧泉向上將勁上提至關元穴,關元向上提拉時,可藉由雙手推拉脊椎將勁提拉至胃脘、膻中、玉枕及頂會穴
湧泉處施力,回復原姿勢。


前俯時前腳掌2/3貼住地板,後腳掌1/3離地,夾脊要鬆
後仰時後腳掌2/3貼住地板,前腳掌1/3離地


胃脘,在此範指上、中及下脘,指胃腑的位置,約在肋骨劍突的地方。

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

太極拳拳勁的傳導

從腳底的內側運勁並使胯骨向兩旁開展,經陽蹻脈使勁力透到關元穴(氣海),經由帶脈傳輸到夾脊,夾脊再分兩路,一路傳導到肘、腕、手指(肩窩要鬆),另一路則過頸椎、枕骨達頂會。

按勁
太極都是用第2點來打人,手指指尖為碰觸點,碰觸後使人的意識關注在碰觸點,此時再用掌根發勁,發功時掌根到指尖之間是完成放鬆的。